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不想接電話,或是講手機講到不耐煩的時刻。這時,兼著鴕鳥心態將手機關機,然後說「啊!我手機電池沒電了!」是一個已用到爛但尚不失禮的藉口。
科學家們正積極地把這個爛藉口消滅,他們想讓鋰離子電池變得更輕薄短小、更高電量、更人性化。開發新材料一直是這齣「電池演化論」歌劇中的主角,但近年來奈(微)米科技(尺度在10-9公尺下操作的技術)的運用,也在這舞台上有亮眼的演出。
手機越來越小的演化方向,需要輕巧的電池來支持。 圖片來源:網路流傳照片,找不到起源 但後來手機又慢慢變大了... |
讓電池的電極上帶有微小尺度的結構,可增加電極與電解質接觸的表面積,縮短電解質中離子漂移到電極的平均距離,密緻的結構也讓電池的蓄電力最佳化。如此一來,會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(energy density),縮短充電所需的時間,電池也能輸出較高的功率(註)。塗佈奈米材料的電極還可免於電解液的侵蝕,達到延長電池壽命的效果。有了那麼多優點,難怪科學家們無所不用其極地在研發所謂的「奈(微)米鋰離子電池」。
把奈米結構引入鋰離子電池內的研究刻正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。比較傳統的,是將奈米氧化物及合金材料鍍(或塗佈)在電極上;再進階的,是直接把電極構造奈米化:有些人借用半導體產業常用的微影技術加上差別蝕刻法,做出矽的奈米溝槽再鍍上電極;有人將聚合物奈米球堆起來,在其上電鍍電極後,再把聚合物蝕刻掉,得到奈米多孔隙的電極;亦有的團隊利用「3D列印」技術印出整齊、立體的微米尺度電極。想要在那麼小的尺度下進行工程,各家手法可說是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。
利用聚合物奈米球做的奈米多孔隙電極。 圖片來源:nature communication(論文公開圖片) |
利用3D列印技術的微米電極 圖片來源:Advanced material (論文公開圖片) |
上揭種種雖號稱「奈米電池」,實際上是「帶有奈米尺度電極的電池」,單顆電池的大小還是立方公分為單位的等級。近期(2014年11月)馬里蘭大學的研究團隊在「自然-奈米科技」期刊(nature-nanotechnology)發表的研究成果,則展示了貨真價實的奈米電池。他們在郵票大小的面積內,塞進了數億根柱狀電池,形成一個並聯陣列,每一根都有獨自的陰極、陽極和電解液,徑寬則只有250奈米的大小。
數億根的奈米電池並聯陣列 圖片來源:nature nanotechnology(論文公開圖片) |
由於組成這個陣列的數億根奈米電池可做到規格一致,因此並聯效率十分優異。另外,在250奈米大小的尺度下,研究團隊還可於單根電池陰極、陽極兩端,再增加一圈深入奈米管的銣金屬當做電流搜集層,如此擴大了導電帶與電解液的反應面積,也提升了電池的表現。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Chanyuan Liu表示,這種奈米柱電池的並聯陣列可在12分鐘內充飽電,且可重覆使用數千次。
當然,館主很樂意再解釋什麼是「陽極氧化鋁」及「原子層沉積技術」。然而,在高電量電池真正商業化以前,你知道的,館主的筆電電池快沒電了,還是請各位朋友自行參閱聯結網頁的解說吧!
註:一般而言,電池的功能是儲存電能,輸出的功率(電流乘電壓)不大,相對的,電容有很強的功率,但無法儲存太多電能。故手機、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電路中,通常都會有電池及電容,電池供平常使用,跑較複雜的程式時,則由電容提供較大的功率;同樣的,電動車等機具也有電池及電容供一般巡弋及加速使用。因此,若以奈米技術幫助電池打破功率的限制,則可用一個奈米電池取代傳統的電池加電容組合,讓電子產品更輕巧!
參考資料:
1."說說奈米鋰電池二次電池",文/李曉潔,科學研習月刊46-7。
2."All-Solid-State Lithium-Ion Microbatteries: A Review of Various Three-Dimensional Concepts",
Jos F. M. Oudenhoven, Loïc. Baggetto and Peter H. L. Notten*,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Volume 1, Issue 1, pages 10–33,January 1, 2011.
4."3D Printing of Interdigitated Li-Ion Microbattery Architectures", Ke Sun1, Teng-Sing Wei, Bok Yeop Ahn, Jung Yoon Seo, Shen J. Dillon, and Jennifer A. Lewis, Advanced Materials, Volume 25, Issue 33, pages 4539–4543, September 6, 2013.
5."An all-in-one nanopore battery array", Chanyuan Liu, Eleanor I. Gillette, Xinyi Chen, Alexander J. Pearse, Alexander C. Kozen, Marshall A. Schroeder, Keith E. Gregorczyk, Sang Bok Lee & Gary W. Rubloff, Nature Nanotechnology 9, 1031–1039 (2014).
6."A billion holes can make a battery", Sciencedaily November 10, 2014.
5."An all-in-one nanopore battery array", Chanyuan Liu, Eleanor I. Gillette, Xinyi Chen, Alexander J. Pearse, Alexander C. Kozen, Marshall A. Schroeder, Keith E. Gregorczyk, Sang Bok Lee & Gary W. Rubloff, Nature Nanotechnology 9, 1031–1039 (2014).
6."A billion holes can make a battery", Sciencedaily November 10, 2014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